close

你的職場評價是用「努力」還是「結果」來考核?(寫於2018/5/22)

 

 

又快到了公司考核的時期,前陣子跟主管面談自己今年度的行動評價,這個考績事關基本薪,所以評價的項目比較多。因為今年度升為係長考核標準也變高,所以跟去年同等的努力,今年的評價會比去年低。

因為是「行動」評價,考核的內容著重於對工作有貢獻的行為指標,像是跟同事合作的關係、有沒有多吸收新知參加外部的研修或展示會、「報連相」(報告連絡相談)有確實進行等等。一連串的評分下來,我的評價分數大概落在85到90分之間,也就是「良」的等級。

距離「優」的差距在於意識的改革,而非工作的努力程度。比方說身為係長,不再是像主任一樣能獨立勝任一件工作,而是能帶領一個小組完成一件更大的工作,所以心態得從「專家」轉換成「領導」。所以這一年、特別是在這幾個月都是著重於意識自己的行為,以更高的立場來進行工作,而且不再只是為自己負責,也要為下面的人負責。

隨著職位的上升,評價的比重也漸漸地從「行動」移到「結果」,所以了解到以前自己覺得「有多努力就該獲得多少評價」的想法,其實不完全正確。因為努力並不是結果,它只是自己認為的結果,卻沒有跟公司的成果有直接的關係。

如果今天我是一個新進人員,菜逼八什麼都不懂,我的評價就是來自於我的努力,努力習慣公司習慣工作方式習慣每一個同事。但隨著年資跟職階升等,眼界就用放在自己領的這份薪水跟成果有沒有成正比,我為公司的成長貢獻了多少成果,而不是說自己有多努力、加了多少班而已。

 

(想寫這篇文的原因是,看到進公司已經10年以上的人,說自己這麼努力加班應該要得到優的評價時,有種莫名其妙的感覺,這一陣子終於釐清這種怪異感,所以把想法化為文字寫下來)

 

最近看到的佳句剛好符合寫這篇文的心境,寫下來讓未來的自己回顧時,確認自己沒有忘記。

功勞的構成,無非是任務完成的「數量」和「品質」,也就是「你做了多少」和「你做得多好」,與你流了多少臭汗、上了多少小時的班沒有半點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M 的頭像
    winM

    株式会社自分

    win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