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糖、脂肪、鹽:食品工業誘人上癮的三詭計 (博客來連結)
作者 邁可・摩斯
書封介紹
你真的知道自己吃下去的是什麼?
甜滑綿密的冰淇淋是緩解低落情緒的幸福滋味?
乳香濃醇的漢堡起司片是營養豐富的真正乳酪?
酥脆鹹香的洋芋片為何會誘人不禁吃完一整包?
—其實,這些美味的加工食品早已經過了食品大廠的精密算計,
操控成分組成,目的就是要誘人上癮。
推薦星數(滿分5顆星) 4.5★
內容簡介和心得
身為一個跟自己的體重和甜食長期奮戰的文字中毒者,竟然在這本書的中文版出版兩年多後才入手閱讀!
長久以來一直認為自己開了洋芋片之後,會忍不住一口接一口地吃是因為自己的意志力過於薄弱。以前在台灣的學生時代,最誇張的時期莫過於高中會在去補習班上課前,買滷味跟一大杯珍奶,還會安慰自己珍奶的奶是蛋白質。在台灣很多食物都使用糖、脂肪和鹽,根本讓人隨時隨時都可以用食物來撫慰自己疲勞的精神和肉體,以及每一口食物給予大腦的愉悅感。在高熱量飲食後,再來懊惱自己都沒辦法好好控制自己。
讀完這本書之後,了解到「好吃」的加工食品,都是經過精密計算調配每一樣調味料跟添加物,讓消費者能在吃進第一口就直奔天堂,在口慾的天堂裡流連忘返。當消費者自覺「縱容自己」吃洋芋片等高熱量食物而感到罪惡,強迫自己不買時,食品公司不僅是利用文字陷阱讓消費者沒有注意到標示「低鹽、低油」的同時,在其他地方加入更高熱量的替代物;為了抵銷對「放縱自我」的恐懼,還將包裝改成總熱量較少的大小(但只會讓人放心而吃的更多),只為了能從競爭對手中搶到更多消費者。
而這場戰爭早在多年前就開打,從我們還是嬰兒時期就被這三個成分就吸引控制。書中寫道:
嬰兒一出生就喜歡吃糖,有實驗已證實一滴糖水就能逗嬰兒發笑。但嬰兒完全不喜歡吃鹽,一直要到六個月大後才會慢慢接受鹹食,而且還必須在哄騙的情況下。
所以就有研究測試兩群小孩,從小孩兩個月大開始,給他們吸食不同濃度的鹽水溶液。到六個月大的測試時,吃水果蔬菜的小孩還是比較喜歡白開水,但習慣鹹食的小孩就出現偏好鹽水的傾向。想想我們有時就是特別想吃某種食物,也許就是小時候的飲食讓我們對特定口味習慣,進而產生偏好,而這些飲食的偏好大多都是食品業者的策略! 我這個老是吃外食的人,也會偏好去某些店家,可能也是因為習慣而產生偏好,在不知不覺中就被食物(正確來說是食物中的鹽、糖、脂肪)所制約了!
無法停止攝取某些食物,就跟毒癮沒兩樣,唯一辦法就是「完全不碰」。這就是我目前能做的最薄弱的抵抗了。 想吃某些東西,得先過五關斬六將地達成某些目標才能買;不靠近以自己的意志力也無法抵抗的加工食品區;盡可能選擇保有食物原形的食物,而非完全加工後看不出原本面貌的食品;多喝白開水,讓自己的身體習慣無味狀態,就算調味料很少的食物也能吃得很美味。
想知道自己為什麼無法抵抗食物的招喚,一口接一口吃得不停的原因,就來看這本書吧~
自己的筆記(擷取書中的字句)
1. 「特定味覺飽足感」,是食物強烈的特定味道讓大腦不知所措,並讓身體快速產生飽足感,覺得吃膩了。這項發現.....也變成加工食品業的指導原則......讓食品可以刺激和挑逗味蕾,卻不會出現單一、壓倒性的味道告訴大腦「夠了」!
2.「在通用食品學到的一件事我永生難忘,那就是,如果你要創新,只要告訴我你的目標是什麼,但別告訴我要如何才能達到。」
3. 醫生用來抵抗海洛因症狀的相同藥物可以抑制對甜食過度上癮,這是最早證明肥胖和毒癮有相似之處的發現。
4.糖有極樂點,人類對甜食的喜愛只能到達某一程度,過了某個頂點—也就是「斷點」—再多加糖只會減少吸引力。但「脂肪沒有極樂點的限制」,不管食物中填入多少脂肪,人的大腦都非常喜歡,從來沒發出停止飲食的訊息,身體還要更多的脂肪。
5.脂肪和糖的關係,研究者發現在高脂奶油中加上一點糖,味道最好。 研究的受試者可以準確指出試吃的每樣蛋糕的含糖量,但卻無法指出脂肪含量,很難察覺脂肪的存在。
6.人們染上毒癮後想要更多毒品的動機並非來毒品的好處—麻醉感—而是為了避免戒斷的痛苦。就像人體覺得餓並不是需要食物的好處—讓人存活的熱量—而是不想讓身體陷入「急切需要」的狀況。
我們不是為了快樂而吃,而是為了抵擋可怕的飢餓感而吃。
7.(某研究)認為小孩並非天生就喜愛鹽,而是成人讓他們喜歡上鹹食的味道。
「數據顯示,若想減少整體人口的鹽攝取量,從小開始很重要,因為嬰兒和孩童非常脆弱,容易被影響。」
8.成癮行為專家諾拉・沃爾科夫利用腦部影像找出食物和麻醉品的相似性。她認為對有些人來說,要戒掉過度飲食就跟戒斷毒品一樣困難。
「加工食品中的糖分很顯然會讓某些人產生攝食衝動。我的建議是完全避開糖分,不要想自己只能吃兩片奧利奧,因為吃下後腦中的愉悅感很強,不論你的意志有多堅定,都會控制不了。這跟我們給染上毒癮者的建議一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