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刻意練習 (Readmoo連結)
作者 安德斯・艾瑞克森、羅伯特・普爾
書封介紹
找到天賦,不如找對方法!
天才和庸才之間的差別不在基因、不在天分,在「刻意練習」!
推薦星數(滿分5顆星)  5★

內容簡介和心得
這是一本用科學方式分析如何成為人們口中的「天才」。但這裡提到的天才,並非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這些天才背後如何「刻意練習」,達到超乎常人的成就。
作者曾經針對人類的短期記憶來做實驗。一般的人如果聽到一連串的數字,可能最多只能記下10位數以內的數字,但是作者招募到的一位大學生經過正確方法的練習,在實驗結束時,已能一口氣記下"82位數"!! 想想看這是多麼不可思議,我們都以為能大量記下這麼多數字是天賦,但這其實是用對的方法刻意練習後的結果。

不只是人類的短期記憶,在各個領域方面都有類似的發展。在20世紀初,強尼・海耶斯以兩小時五十五分十八秒的紀錄贏得奧運的馬拉松競賽,創下馬拉松的世界紀錄。但在今日,馬拉松競賽的世界紀錄是兩小時兩分五十七秒(參考書籍內文),這一個世紀人類的體格並沒有發生非常大的變化,也不是天才馬拉松選手輩出,改變的是跑者的裝備和訓練的方式等。其中最重要的,也是通用於各領域的就是「目標練習法」。

我們平常學習時,通常都是一般的練習法,也就是先設定大概的目標,接著從書籍、教練或網站學到一般的方法,練習到可以應用或跟別人應對的程度後,就持續練習到內化成身體的一部分。但是常常出問題的地方好像改不了,想要進一步地成長,卻似乎卡關而停滯不前。如果用我的例子來看,像是我的興趣馬拉松,全馬的成績都落在五小時前後,超馬距離突破不了80公里,好像怎麼練習都卡在原地,原因看似我的練習量不夠而已,但好像又不只於此。 另外一個很棒的例子就是我的部落格,我已經卡了很久,想下筆卻不知道自己該寫什麼,打字後常因為不曉得自己為了什麼而寫,寫出來的文字也不甚滿意而刪掉,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我的中文能力不好?我的知識量不夠?我該怎麼把文章寫得更好?

看完這本書後,稍微了解自己的問題點。以馬拉松來說,我沒有對自己設定非常明確的目標(我設定的「100K完跑」只是嘴巴說說),我的身體已經習慣跑步,我常常是無意識地向前跑,並沒有讓自己在每一次的練跑多一點辛苦,好讓自己的肌肉跟體力被迫提高,也沒有注意到身體擺動的姿勢是否正確,讓每一個跨步更有效率地前進。除了跑步之外,我的肌力不夠,我需要更多的核心訓練;我的體重太高,我得注意自己的飲食;我的耐力跟意志力不夠,我對太熱或太冷的天氣適應不良,我可以增加LSD的距離讓身體習慣長距離,試著在假日白天練跑適應溫度。

至於寫部落格,我最大的問題是「我不曉得為什麼而寫」,我在寫檢定、當初就職經歷或是更新簽證等的文章時,就是因為有東查西查不知所措到順利結束的經歷,所以想要把這些資訊跟想法記下來,如果之後我有需要或是在網路搜尋的人找到這裡,可以獲得一點資訊。 但是日常生活的碎碎念,沒有知識含量,沒有特別想分享的內容(我的抱怨也不算),我寫了之後也不會對自己產生任何正面的成長力量,所以我寫文章得設定「文章的目的」。像是寫讀書心得,是為了把讀完這本書的想法用文字記下來。從自己的記憶中再次提取心得,就是一次刻意的練習,如果寫不出來表示我的理解只是片段的、模糊的、似是而非的,就得再次閱讀自己畫下的重點。 另外,寫完之後不是馬上發表,而是從頭閱讀自己寫下的文字,去修改沒有邏輯或紊亂的部分,看看整篇文章是否有達到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好吧,這個需要練習,我得強迫自己不要看不慣自己的文字就半途而廢,寫完修不到100分也要發表,踏出確實的每一步才能有所進步)。

書中寫到關於寫作的一段文字如下:
 有關寫作時運用的心智表徵的研究不少,結果顯示,專業文字工作者和新手用的方法相距甚遠。比方說一名國小六年級的學生被問到寫文章時採取的策略,他的回答如下:

  腦中靈感好多,我就拼命寫下來,寫到一滴不剩。接著,我也許會強迫自己再多擠出幾個點子,直到沒什麼好寫的,然後就結束啦。

我平常寫部落格跟這根本沒兩樣ORZ。這種寫作方法稱為「知識陳述」,充其量只是把腦子裡的東西倒出來罷了。但專業文字工作者的做法是「為文章設定目標,賦予它任務」,而這就是我接下來寫部落格時想要達到的目標(從這一篇開始)。

我有很多事情想要達成,卻半途而廢,而這一本「刻意練習」幫助我理解自己。也許看到這篇讀書心得的你,也有跟我相同的煩惱,推薦這本書來尋找自己的「刻意練習」。

 

自己的筆記(擷取書中的字句)

1.「持續努力就能達到目標」----而這是錯的。投注足夠的時間以正確的方法練習,才能有所進步,別無他法。

2. 目標練習法更有目的、更認真思考、更聚焦專注,尤其具備以下幾項特質:
   (1)目標練習法有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
   (2)目標練習法講求專注
   (3)目標練習法需要意見回饋
   (4)目標練習法要求跨出舒適圈

3. 克服障礙之道不在於「更加努力」,而是「嘗試新方法」。

4. 改善任何心智表徵的關鍵,幾乎都在於發展出能避免短期記憶的限制,以同時有效處裡大量資訊的心智結構

5. 頂尖音樂家和沒那麼出色的音樂家,兩者之間最顯著的差異在於心智表徵的品質不同。頂尖音樂家善用心智表徵自我回饋,而後者卻必須仰賴老師的回饋。
    所有學生的態度都很好,也力求進步。因此麥克弗森和仁維克認為學生表現的差異多源於本身察覺錯誤的能力高低

6. 刻意練習等於有方向和方法的目標練習法

7. 提升組織表現的第一步,便是要了解參與者必須拋棄既有工作方式才可能進步。想做到這一點,就得先找出並排除三個常見的迷思。
   (1) 第一個迷思:人的能力受限於天生注定的特質
   (2) 第二個迷思是只要經驗夠多,一定能進步
   (3) 第三個迷思是想求進步只須努力,只要夠努力就會有所進步。

8. 刻意練習的心態則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觀點:任何人都可能進步,不過得用對方法

9. 「邊做邊學」:將一般的職場活動轉換為有目標的練習或刻意練習的機會。
    邊做邊學的好處之一在於人會因此習慣練習,並常將練習放在心上。一旦了解經常練習的重要,察覺這樣做可能帶來的進步,平日便會利用機會化一般的工作為練習活動;久而久之,練習便只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已。    「由練習驅動」的心態與頂尖專家的心態非常相似,頂尖專家正式如此時時練習,並尋找加強技能的方法。

10. 知識和技能的不同,出自培養專長的傳統方法和刻意練習法之間的核心差異。傳統方法著重知識,就算最終追求的是某種能力,例如解決特定類型的數學問題,或是寫一篇好文章,傳統做法都是提供知識以確保進展順利,強調的多是學生要應用所學知識。刻意練習正好相反,完全聚焦於技能表現及如何精進

11. 開始分心或覺得輕鬆好玩時,大概就代表沒有進步
      無論練習方法為何,想要從中獲得最大益處的關鍵,就在於專注
      有意識地發展技能並精益求精----學會以這種方式投入,便是提升練習效益最強大的方法。

12. 有目標的練習或刻意練習的一項特色,在於挑戰做不到的事(這會讓你離開舒適圈),並且反覆練習,聚焦於自己的做法、自己的弱點、以及如何改善。

13. 想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有效學習一項技能,建議記住三個重點:專注投入、意見回饋、解決問題

14. 突破瓶頸的最佳方式,就是以新的方法挑戰自己的大腦或身體

15. 打破停滯狀態的方式      比平常更用力地逼迫自己---一點點就好,不要太用力。這往往有助於找出自己被困住的地方。

16. 培養技能和習慣的同時,也維持興趣和動機

17. 刻意練習組的教學目標並非灌輸學生知識,而是讓他們練習物理學家的思考方式。    每堂課還包含了「主動學習任務」。

18. 心智表徵的建立不能靠思考,而是靠親身嘗試、失敗、修正,然後再試一次,如此反覆循環,最後不僅能為想要加強的技能發展出有效的心智表徵,也吸收了與技能相關的大量資訊。
      老師在準備教案時,決定學生應該具備哪些能力,遠比決定應該具備那些知識有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